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地摊经济热”的担忧并不无道理。“地摊经济”刚“火”不到一个月,部分省市就出现了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地摊“乱象”。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大连一夜市开放后,其周边道路出现严重交通堵塞,造成沿路行人出行困难。摆摊后的环境卫生更是糟糕,地上随处可见纸屑、碗筷、水瓶、垃圾等废弃物。据菏泽网报道,东方红大街是菏泽市著名的商业街,商铺林立,但自“地摊经济”全面放开以来,不文明摆摊行为严重破坏了原本干净卫生的街道环境,给负责街道打扫的环卫工人增添了工作难度和负担。
放开地摊对各部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摊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颇具治安管理难度。部分城市允许地摊临时占道经营,可能影响道路正常的交通功能,如遇到紧急情况,更会严重干扰作业车辆行进。
“地摊经济”经营范围广、商品品种多,但客流量大,人员流动性高,商品价格不公道或质量不过关的情况屡见不鲜,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地摊交易市场与商品质量监督机制是亟待监管部门解决的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地摊经济”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既可以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反映城市管理能力能否适应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各地政府在积极松绑“地摊”的同时,也应注意采取弹性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对于北上广深这种超大体量的城市而言,地摊经济所带来的超精细尺度的管理要求,必定意味着大幅增加管理人员和管理成本,而地摊经济的“散、乱、碎”也势必与国际大都市所需要的整洁城市风貌和规模化商业环境形成更加尖锐的冲突。多重管理目标冲突之下,一线城市纷纷选择对地摊“降温”。
“地摊经济”甫一提出,不仅被视为解决就业难题的良方,还被推作经济复苏的“催化剂”。但是,从近期的经济数据和过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地摊这种 “自给自足式”的早期经济形态,已难以融入当下高度发达的市场环境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也无法有效地改善目前的经济形势。
据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已经有1200万家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平均每天有十几万人开通支付宝收钱码做生意。此外,微信上的“小店”数据也十分可观——截至5月31日,微信支付“小店”交易活跃度达到历史最大峰值,较1月疫情严重期间,全国小商家数增长2.36倍,交易笔数增长5.1倍。
然而,小店数量及营业额快速增长并未对经济复苏产生明显的影响。今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同时住户人民币存款却同比增加了4819亿元。眼下消费需求仍不旺盛,经济态势还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个体商户虽重现活跃,但在提振和刺激消费方面,却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小店经济,尤其是“地摊经济”,能提供给消费者的多为食品、服装、日用品类的低价商品,而这些产品行业的零售额合计占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仅约8.61%。
作为个体商户的组成部分,地摊经营者所能带动的经济收益,在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中似乎微不足道。更何况互联网时代,电商如日中天,线下零售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想见,在网络消费已成主流的当下,同样以线下销售为主的“地摊经济”势必将遭遇严酷的竞争。因此,”地摊经济”根本上是一种“边缘经济”,不能作为提升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李克强在今年总理记者会上赞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短期来看,“地摊经济”促进就业的效果立竿见影。对从业者而言,“摆地摊”只能作为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地摊经济使得低成本灵活就业成为可能。“摆地摊” ,不论是学历上、技术上还是成本上的门槛都非常低,通常一人一车,甚至一张小桌、一块布都能开始“摆地摊事业”。相比于固定店面经营,摆地摊的优势不仅在于空间上的灵活性——可以自主选择规定范围内的区域,而且在于种类上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销售的商品与服务。由于政策刺激,以及民众对摆地摊的新鲜感或是怀旧感,短时间内,“地摊经济”确实能创造可观的就业岗位。
预之长远,“摆地摊”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首先,“摆地摊”收入有限且波动较大。低成本启动的地摊不论商品或服务都是相对廉价的,并且,消费者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及零散的路人,摊主难以通过培养其核心消费群体获得稳定的收入。
其次,从业者没有社会保障。作为就业市场上的“流动人口”,摊主无法享有单位或企业员工享有的社会保障或福利——五险一金,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等。在缺少外部保障的情况下,地摊主“自给自足,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或难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再者,“地摊经济”火爆之后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关政策一出,待业者们一哄而上,使“地摊经济”呈现繁荣之势。但是,这势必将产生商贩对消费者、摆摊位置的激烈争夺。如果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受到影响的将是整个”地摊经济”主体——摊主平均收入下降,一些摊主缺少竞争优势而退出,“地摊经济”的短期优势或红利也会消失殆尽。
李总理关心地摊经济,是对疫情期间低迷的消费信心的有力提振,是对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深切关照,也是对多元化城市生态的期待。初衷虽好,但实践证明,“地摊经济”只是商品经济初级表现形式,经济规模和就业人口的容纳有限,无法成为中国经济的救命稻草,更无法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就让“地摊经济”成为城市街头巷尾的点缀,成为现代化城中的那一点“人间烟火”吧。